close
在之前幫忙架構電影劇本的時候,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,要求電影寫實,貼近生活上的某些體驗,有些場景可能不要太像漫畫那樣的出現,然而我卻常常覺得,有時候場面要像漫畫一樣才有震撼性,或者是才讓觀眾有種同理心,越去要求它的真實,反而就越失去了好玩的感覺了。
我舉個例子好了,現在有個殺人的場合,有很多觀眾在下面觀看,你們認為那些觀眾的反應應該是怎麼樣的?是都睜大眼睛看,很興高采烈的嗎?還是有些人害怕,有些人完全不害怕?
很多人認為,答案是二,應該是有些人害怕有些人不害怕才貼近真實,然而歷史上的經驗告訴我們,答案是一才對。
為什麼答案應該是一,這點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還有法國行刑的場面看得出來,斷頭台可不可怕,很可怕,但是一群人在看的時候,就會覺得那個人該死,沒什麼可怕的了,很多人在一起的膽子是比天還大的,此外還有群眾造成的效果,當大家覺得不可怕的時候,你在心裡就會不知不覺的跟著從眾,所以當別人興高采烈看著,覺得沒什麼的時候,你也會覺得,這根本就沒什麼嘛,只不過是殺個人而已。
如果是恐怖片,應該都是要露出那種一致性的表情才可怕,日後那會變成觀眾心裡一個印象蠻深的場景,所有的人一致性的,如同宗教般為著殺戮的儀式感到瘋狂,它應該是個比較狂妄的場面,戲內的人陶醉其中,戲外保持正常意識的我們才覺得害怕,覺得這齣戲裡所有的人都瘋了,故事的主人公沒有機會逃離這裡了。
在漫畫二十世紀少年裡頭,一大群人在廣場上舉起「朋友」的手勢,那一致性的手勢代表著狂熱的崇拜,在日本恐怖電影「自殺サークル」裡,四十幾個女學生手拉著手從月台跳下自殺,沒人害怕,沒人恐懼,如此對於一般人驚怖的事物所造成的群體一致性的畫面,反而才是讓螢幕前的觀眾或讀者感到最害怕的場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松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